【碎语】「别了,我们的生活」

MoeQike
MoeQike 2017年10月19日
  • 在其它设备中阅读本文章

001

再见
一想到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次相见
悲伤就摧毁着我
通过这封信
想让我要离开你的这件事
能够不再继续折磨自己
你是我的青春
不管走过多么苦难的日子
你都是我的青春
我现在离开你
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只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更好地再见到你
是啊
人应该为活著这件事觉得满足
等到我们都老了的时候
年轻人或许会问我们
你们年轻的时候是什麽样子?
那个时候 我们应该可以回答出来吧
我们像你们这麽大的时候也有过一样的困难
当然 虽然时代不同 我们遇到了不同的困难
但是我们都一样 遇到了困难
然后
我们习惯了困难
这麽一路追赶著它
可是我想我们之中也有从时代的困难中脱身
勇敢地向著新生活前进的人
是习惯困难还是从正面打败困难
互相习惯很容易
而从正面打败它大概是要受伤的吧
受伤的话就会流血
是很疼的啊
但是这份疼痛
难道不可以称作是勇气吗?
我喜欢那样的勇气
但是 一定不要死去
要活下去
不管发生什麽都要活下去!

这是柴田翔作品当中的一封信,最早是在 akb48 的一个 MV 中读到的,类似于语文老师给即将高中毕业学生的一段话。
当时非常喜欢,特地还在点点博客记录了,突然翻到了点点博客的一个早期存档,泪目啊 QAQ

嗯图也是刚刚在 akb48 翻到的,我只读过电子版的咸味兜风。

以下摘录一些相关的评论,以便更好的理解故事背景(反正我是不想写 2333333

士多啤梨

别了,我们的生活 文夫说,只有节子,纯洁地活着,试图从这个时代解脱出去 真的是这样,吗 这又是怎样的时代呀
学生运动、日本的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共产党... 都是我从未涉猎过的东西 自杀很好玩么! 没有目标、生活空虚,脑袋里只装了这些?
不讨厌文夫也不喜欢他 他就是那个年代的典型 有些逆来顺受,只是自己站在自己这边,站在自己的圈子里 抱着手臂,不做改变,也不想被改变

木马书橱

《咸味兜风》可读性很高,三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柴田翔的《别了,我们的生活》。

故事主要围绕着三封信展开。两封遗书,一封告别信。连接起男女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也昭示着彼此的未来。

一开始,“我”和女朋友节子过着平静的订婚后的生活--“我”在研究所读书,节子在公司工作,两人一周会面两次,看似平静而甜蜜。一天,“我”在旧书摊邂逅一套几乎全新的哲学著作,这套书原来属于两人都认识的人,几经辗转,才得知这个人已自杀。在他的遗书中,回顾了自己参加日本共产党的经历,随着党的几经波折,个人的思想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尽管退党后从事职员的生活,还是发现,一切都是虚空,即使是死,也忘记不了曾临阵脱逃的“叛徒”经历,活着终于成了负担。只有死能摆脱这种倦怠。

这封遗书如一颗石头,打破了“我”和节子的平静生活。真相逐渐显露,原来,所谓的平静,只是在疲倦之后的妥协。两个人之间似乎圆满的幸福,是对感情厌倦之后的不在乎。日子还是在继续,只是心中是麻木的。有人在拼命寻找幸福,或者忍耐不幸。但更可悲的是这些已经无所谓幸福与不幸福的人。

第二封信是“我”的前女友的遗书。当节子终于忍耐不了这种虚假的幸福之后提出分手时,“我”终于愿意面对往事,回想起这段感情。她爱的人,始终是冷酷的态度,甚至连爱也谈不上,只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空虚而与她在一起。曾经满怀着对幸福的希望,终于还是落空。她终于决定以死亡结束绝望的生活。而“我”竟然发现,自己连悲伤、悔恨都如此虚假。“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冷漠,决定“平静”地生活下去。

节子在小说中代表着一种希望。经过感情的磨砺之后,依然渴望着真爱。当她发现,在“我”的善良、体贴之后,是一种漫不关心,是彻底的冷漠,她终于对这段感情绝望,但是她没有选择死亡,而是要在“工作中开始新的生活”,最后一封告别信里,她讲述了自己的心理变化,如何决心重新开始生活。于是,她离开“我”、离开目前稳定甚至是美好的生活,去到偏远的地方,当一名教师。

“我”终于在节子离去后,发觉,人生还是有希望的。同时从研究所毕业,也开始了人生的另一阶段。

要想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必须要了解其背景。60 到 70 年代,日本从二战的影响中逐渐走出,开始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富裕的社会环境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起伏,使日本共产党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日本国内保革对峙的政治分野以保守政党取得压倒优势、革新政党急剧衰落。

故事中提到的参与学生运动的人物正是经历了由高潮到低谷的时期,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到转入地下,酝酿武装斗争,但是因保守政党的得势,改变了政治路线,宣布放弃斗争,改为建立“民主联合政权”的主张。于是,“放弃一切投身革命”的思想斗争以及转入地下准备为党牺牲等等,突然显得那么可笑与毫无意义。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的理想、信念突然幻灭,由此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失落,对生活的绝望。有些人因此自杀。绝大多数人活下来,然而即使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还是发现自己与生活之间“像隔着厚厚的玻璃”,的确,是在活着,忙碌着,但是却像看着自己的身体在运动,而头脑、心灵已无处可寻。

正是这种心灵的快速衰老,导致了对生活的毫无激情与兴趣。索然无味、行尸走肉。没有能力去爱、去恨、感动或者悲伤。“我”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也是这样的。这是“容易衰老的一代”。但是,仍有希望,正如节子信中所言,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在微小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寻找人生的价值”。作一个有用的人,将个人的得失融入大众的生活中去,由此发现活着的意义。

作者柴田翔主张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秩序面临崩溃,生存意识陷于分裂的时候,必须直面对待当代的现实问题,努力使受到压抑的人性和受到伤害的人格得到康复。这大约也是他在小说的结尾为未来留下希望的原因。

是本感人至深的小说。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容易迷失、缺乏信仰的社会里,年轻人读一读,也许会发现自己生活的狭隘,也许会想一想,人活着的意义之类似乎无用的命题。在我看来,这样优美而打动人的小说,的确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与书中的《蛇舌》、《咸味兜风》相比,虽然看似缺少特色,但有着更广阔的背景、更深远的意义,而且巧妙的将多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由此反映一个时代。